泱泱华夏,巍巍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太平泥叫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宝库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7月4日下午,beat365官方网站“青年先疯队”暑假社会实践小队走进江苏省镇江市“太平泥叫叫”非遗文化体验店,了解太平泥叫叫的发展历程,感受太平泥叫叫带来的独特魅力。
“泥塑——太平泥叫叫”于2006年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她是镇江地区独特的民间玩具,源于南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太平泥叫叫代表性传承人周宝康先生向大家讲述:“太平泥叫叫的传说更加遥远,追溯于远古时代。相传禹王时代他手下的一员大将名字叫张渤率将士驻扎华山村见老百姓饮水不干净,张将军命令将士掘井取水为民解夏,进掘成后,张将军亲自尝水,不料中毒而亡。百姓为了纪念张将军为民舍命的大爱精神,就用当地的泥土塑成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来感恩、纪念张将军,并把张将军称为张王,并建立张王庙。” 太平泥叫叫虽小,却是集民间智慧、趣味内涵并重的历史文化产物,承载的是感恩太平,被外国友人称为“带来幸福的泥哨子”。
太平泥叫叫通身乌黑锃亮,声音清亮。周宝康先生的徒弟为实践小队介绍了不同形象泥叫叫的特征,解释了因为期待和平所以才叫太平泥叫叫。
在了解了太平泥叫叫的历史及特征后,实践小队成员开始学习制作太平泥叫叫,大家确定了制作的泥叫叫为“鱼跃龙门”。泥叫叫的制作步骤分为四步,即捏塑、哨孔、烧制、上色晾干。
小队成员主要体验捏塑和哨孔环节。泥哨虽然小,但制作工序繁多,材料也极其讲究。制作太平泥叫叫,要选用华山村的粘土,它具有粘性强、韧性好、可塑性高、干燥后不易开裂的特点。太平泥叫叫塑形手法以团泥法为主,构形大多呈团块状。学着老师的模样,大家先将泥团揉成圆球形,接着双手呈微拱状态,再将圆球泥团放于手心按压,直到呈现出两面微凸的形状。然后,就是关键操作了:先用双手捏出双鱼头、双鱼鳍,“鱼跃龙门”的大体形状就是取决于这一步;再用竹签分鱼头、分鱼尾,用手捏出鱼尾尖,圆棒按出鱼眼和龙眼;接着,用竹签在泥团上按压出鱼尾、鱼鳍的条纹,用空心圆状侧压出鱼鳞状;由于太平泥叫叫蕴含“太平”之意,因此成员也学着传统做法,在泥团上按出“五朵梅花”。一个基本的造型就已经完成了。泥塑捏好后便开始插孔,这是太平泥叫叫的独特之处。老师帮助大家用工具在半成品的鱼嘴处戳出三个孔,至此,小队成员的任务就完成了。随着一声声“婴儿的初啼”,实践小队的体验活动圆满结束。
当古老的智慧与潮流的风尚彼此交织,当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互相碰撞,中华五千年璀璨传统文化必将焕发新时代的勃勃生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实践小队在体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魅力所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非遗文化由静态模式转变为活态传承,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图文//刘晓如
审核//贡一鸣